
发布日期:2025-04-16 00:49 点击次数:174
“尽管我从来都不承认我的作品具有女权主义思想,或是政治宣言,但事实上,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以一个处在现实文化中的女性角度进行观察的结果。”
——辛迪·舍曼
这是一张拍出389.05万美元天价的自拍。
在2011年佳士得拍卖会上,美国艺术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创作的《无题#96》自拍,创下了当时摄影作品的最高价格。
▲辛迪·舍曼
这位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著名摄影家,曾与马塞尔·杜尚、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共同入选由美国《艺术新闻》杂志评选的 “20世纪最有影响的25位艺术家”。
展开剩余92%她将自己作为唯一的拍摄对象,化身灵感缪斯,通过角色扮演与变装艺术,用自拍的方式完成摄影创作。每张照片好似是电影剧照,有着强烈的叙事感。
▲辛迪·舍曼作品
数十年时间,她创作了描绘古典绘画中的女性的《历史肖像》系列,讲述社会边缘人物故事的《小丑》系列,表达现代社会的女性状态的《社交肖像》系列……
但最为有名的,还是《无题电影剧照》系列,这也是她的成名作。在这个系列作品中,辛迪·舍曼创造了无数个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我社于2019年出版了《无题电影剧照(完整版)》一书,将这位世界当代摄影大师辛迪·舍曼成名作完整呈现。
在她所扮演的角色里,有忧郁的都市女性
▲无题#21, 1978
天真的乡村女孩
▲无题#43, 1979
有失意的主妇
▲无题#12, 1978
以及孤独的旅人……
▲无题#59, 1980
这些角色并非真实存在,而是舍曼从电影、广告等大众文化中提取的符号。
她通过形象的塑造、场景的设计,创造了一个个在媒体及大众文化中被刻画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在媒体中的被动性和被物化现象。
在形式上,也打破了由传统纪实摄影统治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一个大胆前卫的艺术新纪元。
01 来自电影的启蒙
童年时期,辛迪·舍曼总是喜欢看电视,从《百万美元电影》到希区柯克的《后窗》,这些电影情节她都烂熟于心,在电影蒙太奇镜头里,辛迪·舍曼的想象力由此展开。
▲《后窗》拍摄现场
《后窗》中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演的摄影师通过窗户窥探邻居生活的场景,激发了她对“未知角色生活”的想象。
她沉迷于这种“碎片化观察”,试图通过零散的视觉线索拼凑他人故事,这种体验成为她后来构建虚构角色的原始冲动。
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学习后,辛迪·舍曼就读于电影系。在那里,辛迪·舍曼系统学习了电影语言,结识了一批先锋电影人,并为实验电影导演保罗·沙里茨工作。
某种意义上,对电影的系统性学习促进了辛迪·舍曼对摄影艺术的理解与思考。在她的作品里,她既是演员,也是导演,打光、摄影、布局、表演……全由她一人完成。
02 初代COS女王
作为初代的COS女王,大学期间,辛迪·舍曼常常和一帮艺术家聚在一起。每次参加活动前,她都为着装打扮费尽心思。
她会打扮成美国女演员露西尔·鲍尔的样子,让好友为她拍照。
▲露西尔·鲍尔的照相亭照片,1975年。
她还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是女性,有时是男性。摆好姿势后,将自拍的照片打印成合适的尺寸,再将人像剪裁出来,拼贴到纸板场景中,最终形成一幅幅充满叙事性的画面。
▲《自我游戏》的剪纸人像,1976 年
这幅辛迪·舍曼大学期间制作的《自我游戏》,就仿佛是典型的好莱坞谋杀推理片的角色配置,有女主演、男主演和一名导演。
整个创作过程就像在制作一部电影的故事版,而这一灵感正是来源于她在电影初级课程中学到的叙事技巧。
大学期间,她创作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自己的作品《无题#479》,通过23张照片记录自己从朴素学生到浓妆女性的转变,首次将“变装”与“身份实验”相结合。
▲无题 #479
辛迪·舍曼到底是谁?她发生了什么?又将何去何从?
这一系列有趣的创作,让观者无不为之吸引。
1977年,辛迪·舍曼受邀担任“艺术家空间”画廊的经理。她由此进入艺术世界,在这里她与艺术、电影、音乐各界人士交往,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灵感的来源。
就在这一年,她正式开始了“无题电影剧照”的拍摄。
03《无题电影剧照》自我意识的觉醒
1977年,23岁的舍曼一炮而红,以69张黑白摄影组成的《无题电影剧照》系列震动艺术界。
199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以1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该系列全部作品,成为摄影艺术进入主流收藏的标志性事件。
在这一系列中,她化身20世纪中叶好莱坞电影中的金发尤物、焦虑主妇、忧郁少女等形象,看上去既性感又脆弱。她以模糊叙事与刻意模仿的方式,挑战大众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这些照片看似是电影截图,却无具体剧情,观众在“似曾相识”中陷入对虚构与真实的困惑,引人无限遐想。
在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中,你隐约可以看到许多当红女星的身影。
比如这张《无题#13》,让人想起了碧姬·芭杜。
▲无题#13
▲碧姬·芭杜
当看到《无题#16》时,能隐约看出女星让娜·莫罗以及西蒙·西涅莱的影子。
▲无题#16,1978
▲让娜·莫罗
▲西蒙·西涅莱
还有一些作品如《无题#35》,就深受女星索菲亚·罗兰《两个女人》中的角色影响。
▲无题#35
菲亚·罗兰
这一时期,辛迪·舍曼浏览了大量主流及非主流电影,她从其中寻找创作灵感。尤其是希区柯克的画面、安东尼奥尼和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女性的生存状态,逐渐让辛迪·舍曼找到了拍摄的方向。
在这些电影中,那些不愿遵循传统婚姻和家庭秩序的女性,那些强大而叛逆的角色,她们的命运往往被编剧安排得十分残酷——要么在故事中被杀死,要么最终“醒悟”,选择顺从,甚至躲进修道院。而大多数时候,她们的结局都难逃一死。辛迪·舍曼被这样的角色深深吸引了。
以此为灵感,她创作了《无题#27》,一个哭泣的女孩。
▲无题#27,1979
还有《无题#14》。
这张照片给人一种错觉,仿佛画面之外真的站着什么人。在画面的前景左下方,有一张牌桌,它的倒影出现在远处的镜子里。镜中似乎有烟雾缓缓升起,好像有人在画面之外静静地抽着烟。这种若隐若现的细节,让整个场景充满了神秘感和故事性。
▲无题#14,1978
▲无题# 21,1978
在《无题#21》中,女主仿佛背景置身于某部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场景,她衣着考究,妆容精致,俨然是个时髦的都市女郎。然而,她的神情却透露出一种被凝视下的不安——眼神游离,嘴角微抿,仿佛在强撑着一份不属于自己的优雅。
这种矛盾感让观者看到的不是一个被镜头物化的“完美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她的迷茫与惶恐如此真实,打破了人们对“都市尤物”的刻板想象,展现出一个在他人目光中挣扎的“人”,而非迎合大众审美的“物”。
辛迪·舍曼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拍摄被凝视的女性,她镜头下的女人好像刚刚从一段厄运中走出,带着一丝惶恐和迷茫,努力想要从困境中挣扎出来。
她在《无题电影剧照》中写道:“ 我创作的这些角色不是傻瓜,她们不是那种没脑子的女演员。她们是正在与某种事物抗争的女人,但我不知道是什么事物。”——辛迪·舍曼
04 千面女王的艺术实验
《无题电影剧照》之后,舍曼不断拓展创作维度。
从20世纪80年代起,她创作了《历史肖像》系列。
戏仿文艺复兴名画,以夸张假肢与荒诞妆容解构艺术史的“崇高”,讽刺男性视角下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创作了《小丑》系列。
以艳俗妆容与夸张表情映射“后9·11”时代的社会焦虑,面具下的悲伤眼神、僵硬的笑容成为对“强颜欢笑”的隐喻,暗示了“表演性生存”的疲惫感,与女性在现实中被规训的“情绪劳动”形成呼应。
创作的《贵妇人》系列,通过过度修饰的中年女性形象,探讨衰老与身份焦虑,反抗社会对“青春”的单一崇拜。
这些作品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定义,以戏谑、嘲讽、夸张的方式完成了自我的表达。
▲韩国艺术家 Hyo Hong 制作的辛迪·舍曼表情包
如今已经年逾七旬的辛迪·舍曼,凭借一系列的艺术自拍,成为享誉世界摄影史的艺术家。她本人也被视为带有女权色彩的艺术家,但她对这一标签持开放态度。
她说:“我的作品不服务于某种主义,它们只是女性视角的观察结果。”
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索,更是对整个社会的镜像反映。通过这些女性角色,舍曼揭示了身份的流动性以及文化的建构性。
好书推荐
《无题电影剧照(完整版)》
现半价活动
辛迪·舍曼的《无题电影剧照》是一组创作于1977年至1980年间的黑白照片,它被广泛认为是当代艺术中最具独创性和影响力的成就之一。这组照片,也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所收藏。本书首次将整个系列作为一部完整的作品出版。
舍曼本人亲自安排了这些照片的顺序,并写了一篇关于创作过程的文章。最初是69张“电影剧照”,她从一卷消失了许多年的胶卷上又找到1张,增加到70张。
这部“电影剧照”引发了无数的阐释和重要的争论,这些阐释和争论涉及我们如何塑造个人身份、大众媒体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等问题。
在本书中,辛迪·舍曼亲自介绍了她的这部著名作品。《无题电影剧照(完整版)》是当今艺术创作的一部重要文献。
信息参考:
千面女王辛迪·舍曼:不必知道我是谁
上海国际艺术节|千面“自拍女王”辛迪·舍曼中国首展揭幕
辛迪·舍曼——“无题电影剧照”的创作过程
辛迪·舍曼:反射世界混沌之心
这个女人的“自拍”,竟卖出677.3万美元?!我火速捡起相机……
编辑:王晨子 复审:陈西泠 终审:邱建国
.
发布于:河北省